【重庆仁品耳鼻喉】详解梅尼埃病诊治!
重庆仁品耳鼻喉医院 发布时间:2023-03-15 14:20
梅尼埃病(MD)是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改变,以发作性眩晕、耳聋、耳鸣和耳胀满感为临床特征的特发性内耳疾病,是由于内淋巴水肿所致的一种内耳疾患。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肯定,多认为与免疫、病毒感染或离子交换障碍有关,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由于自身免疫、亚临床型病毒感染引起免疫反应,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纹及内淋巴囊等部位,引起离子交换障碍,导致内淋巴积水,也有认为与先天内淋巴囊发育不全有关。多数病例发生永久性耳蜗及前庭损害,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前,以30~40岁年龄组最多,男性略多于女性,多数为单侧病变,但可为双耳发病。
发作性眩晕多持续20min至12h,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走路不稳等平衡功能障碍,无意识丧失;间歇期无眩晕发作,但可伴有平衡功能障碍。双侧梅尼埃病患者可表现为头晕、不稳感、摇晃感或振动幻视。
一般为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早期多以低中频为主,间歇期听力可恢复正常。随着病情进展,听力损失逐渐加重,间歇期听力无法恢复至正常或发病前水平。多数患者可出现听觉重振现象。
发作期常伴有耳鸣和(或)耳闷胀感。疾病早期间歇期可无耳鸣和(或)耳闷胀感,随着病情发展,耳鸣和(或)耳闷胀感可持续存在。
发作期伴随眩晕必然呈现明显自发眼震,多呈水平旋转型或水平型,为定向型,早期向患侧,以后转向健侧,最后又朝向患侧。由于患者就诊时眩晕发作的时间不同,故不能根据自发性眼震的方向来判断病耳为何侧,睁眼时加重,闭眼时可见眼球在眼睑下跳动,发作间歇期肉眼观察无明显眼震。但闭眼用眼震电图检查可检出自发眼震。
间歇期长短常因人而异,短者数月,长者数年,亦有每周数次发作者,在间歇期可无任何症状,少数患者可于严重发作后,有轻度平衡功能障碍,有波动性听力减退,在间歇期患耳多遗留程度不同的听力障碍,耳鸣可有可无。
检查:鼓膜多无异常发现。发作期有自发性眼震(水平型或水平旋转型)。发作后眼震消失。间歇期进行全面检查。
1、听力检查:音叉检查;纯音测听:初次发作听阈表现基本正常或轻度感音神经性聋,以低频损失为主,多次发作以后,听力曲线表现为轻度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低频和高频均可累及,罕见全聋。
2、声导抗检查:鼓室曲线正常,Metze试验阳性(镫骨肌声反射阈与纯音听阈差小于60dB);耳蜗电图SP-AP复合波增宽,SP/AP异常增加(>或=0.4)。听性脑干电位和耳声发射检查。
Hennebert’s sign 阳性:增减外耳道压力,可诱发眩晕与眼震。
Tullio’s phenomenon:强声刺激诱发眩晕和眼震。
4、甘油试验:口服甘油前后每一小时检测纯音听力1次,共3次,250~1000Hz气导平均听力提高15dB为阳性,提示膜迷路积水。
5、影像学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应用CT、MRI等与其他引起眩晕的疾病相鉴别,尤其是内听道和桥小脑角的占位性病变相鉴别。
1、突发性聋:中、重或全聋,可伴有耳鸣、眩晕、恶心和呕吐等,无反复发作和波动性听力改变的特征。但与初次发作的梅尼埃病较难鉴别。
2、前庭神经元炎:突发性眩晕,伴自发性眼震、恶心和呕吐等但无耳鸣耳聋,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无反复发作特征。
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外伤有关,与体位改变有关,无耳鸣和耳聋,也可 反复发作。
4、其他:药物性前庭耳蜗损害,Hunt’s综合症,迷路炎,耳硬化症,听神经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慢性脑干缺血等。
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检查,排除其他可引起眩晕的疾病。
1、确定为眩晕,排除类似的非眩晕症状:头昏,头晕、站立不稳、晕厥等。
3、排除非耳源性疾病引起的眩晕如颈椎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性疾病。
1、发作期的对症治疗:选用脱水剂、抗组胺药、镇静药或自主神经调整药物。
2、间歇期治疗:血管扩张剂、抗组胺药、利尿剂、前庭功能破坏剂、维生素类及中成药。
3、手术治疗:对发作频繁、症状重病程长的患者。手术方式为内淋巴囊手术、前庭神经切断术、鼓索神经切断术、颈交感神经切断术、经前庭窗减压术和迷路切除术。
疗效评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1996年标准):
1、眩晕的评定:治疗后2年的最后半年每月平均眩晕发作次数与治疗前半年每月平均发作次数进行比较。
2、听力的评定:治疗前6个月内最差一次的听阈(0.25/0.1/1/2/3KHz)平均值减去治疗后18-24个月最差一次的相应频率听阈平均值进行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