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的治疗,三类中耳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重庆仁品耳鼻喉医院 发布时间:2022-01-20 14:06
中耳炎(otitismedia)是耳部最常见炎性病变。病变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好发于儿童,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则可能导致中耳结构破坏及功能受损,引起听力下降,严重者可致耳聋。
中耳炎的炎性病变分为非化脓性和化脓性两大类,本文主要介绍非化脓性中耳炎一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otitismedia)和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acutesuppurativeotitismedia)、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suppurativeotitismedia)。
一、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1.治疗原则
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功能,控制感染,以及病因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案是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及咽鼓管吹张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2.药物治疗
临床上用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药物有抗菌药物、鼻用减充血剂、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药物等。
(1)抗菌药物:口服或静脉给予抗菌药物用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如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等广谱抗菌药物。
(2)糖皮质激素: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进行抗炎治疗,如口服地塞米松片、泼尼松龙片。短期局部运用激素治疗可使症状短暂改善,且可降低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的发生风险。
(3)鼻用减充血药及抗组胺药:为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可选择1%麻黄素滴鼻液、0.05%盐酸羟甲唑啉滴鼻液滴鼻。
3.手术治疗
听力水平及伴随症状是选择手术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手术的指证为分泌性中耳炎持续4个月以上并伴有听力减退和其他症状;持续或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伴有高危因素存在(只要是高危患儿,无论积液时间长短,都应该尽早手术);鼓膜或中耳结构损坏。
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
以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去除病因、预防转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重症者给予全身支持疗法,必要时应用糖皮质激素。
(2)全身治疗:及时、足量、有效、全程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
(3)局部治疗:使用局部耳用抗菌药物、消毒防腐药及鼻用减充血剂。
(4)病因治疗:治疗鼻、咽疾病,如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扁桃体炎。
2.药物治疗
(1)抗菌药物:为对因治疗。及早全身应用足量(剂量、疗程)、有效的抗菌药物予以控制感染,首选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也可以选择大环内酯类等广谱抗菌药物口服或静滴,疗程不少于7~10天。
(2)鼻用减充血剂:为对症治疗,鼻局部用药可改善咽鼓管功能,促进引流。可选用1%麻黄碱滴鼻液、0.05%羟甲唑啉滴鼻液及0.1%赛洛唑啉滴鼻液等。
(3)局部耳用抗菌、消毒防腐药:
①鼓膜穿孔前:应用1%或2%酚甘油滴耳液滴耳,成人一次2~3滴,一日2~3次,儿童滴数酌减。也可选用4%硼酸滴耳液。
②鼓膜穿孔后: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彻底清洗外耳道脓液,再以无耳毒性的抗菌药物滴耳剂滴耳,如0.3%氧氯沙星滴耳液、0.3%环丙沙星滴耳液等。脓液少症状消退时可滴3%硼酸甘油。
③急性中耳炎流脓已止而鼓膜穿孔长期不愈合者,可做鼓膜修补术。
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
1.治疗原则:消除病因,通畅引流,控制感染、清除病灶以及恢复听力是本病的治疗原则。
2.病因治疗:针对患者根本病因,积极治疗引起中耳炎的鼻咽部疾病,如慢性鼻窦炎、鼻窦炎及慢性扁桃体炎等。
3.根据不同类型的病变,采用适宜的治疗方法。
(1)单纯型:选择非手术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
(2)骨疡型:引流通畅者,可先予局部用药,定期复查。若引流不畅及局部用药无效,应手术治疗;
(3)胆脂瘤型:手术清除病灶,预防并发症,以获得干耳,酌情行鼓室成形术。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起到控制感染、达到干耳等目的,为手术治疗起铺垫作用,包括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两种类型。轻者可予以耳道局部用药;若患者合并全身症状,须口服或静脉应用抗生素。
耳道局部用药: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彻底清洗外耳道及鼓室的脓液,并用棉签拭干,方可局部使用抗菌药物滴耳剂,0.3%氧氯沙星滴耳液、0.3%环丙沙星滴耳液、利福平滴耳液、复方氯霉素滴耳液等。
手术治疗: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治疗手段。